近年来,普陀区人社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为抓手,全面构建“数据分析+自助认证+帮办待办”的新型认证体系,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有效避免社保基金流失。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待遇领取人员11万余名,整体认证率达99.9%。
一是静默认证“破题”。践行“无事不扰”原则,联合卫健、公安、司法、交通、民政等部门,全面分析图书借阅、交通出行、文旅活动等个人行为轨迹数据,海量比对医保缴费、就诊记录、健康体检等“肯定类”信息和死亡、服刑、在押在矫、异地领取等“否定类”信息,动态判断待遇领取人员生存状态,切实完善以“大数据分析为主导、递延认证为基础、生物识别为辅助”的静默认证服务模式。此外,人工筛查经清洗、核验后的重复数据、异常数据、无效数据,精准锁定700余名人员,仅占全区退休群体总量的0.6%。
二是自助认证“补位”。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通过短信、电话、社区公告栏、基层网格群等方式,及时向待遇领取人员尤其是即将到期人员及其家属,精准推送认证提醒和操作指南1000余次,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依托“浙里办”APP、浙江政务服务网、电子社保卡等线上渠道,根据提示要求,通过填写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完成点头、张嘴、眨眼等简单指令,即可认证成功,有效打破传统实地指纹采集、现场信息登记的时空限制。自推广以来,认证时间较以往缩短90%以上。
三是服务认证“兜底”。推动服务“送入家门”,以党员干部和业务骨干为核心组建“社小青”分队,创新“红色先锋代办”服务机制,针对因年老体弱、肢体残疾、长期伤病等无法完成自助认证和现场认证人员,主动联系单位和家属,提供预约上门认证服务。推动服务“下沉基层”,在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及大型社区设立社保认证辅导点,配备老花镜、放大镜等适老设施,通过“一对一”全程帮办、“面对面”耐心指导,有效解决智能设备操作难题。今年以来,累计提供上门认证服务和帮办认证服务2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