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2资讯要闻/col/col1664867/index.html调查研究/col/col1664880/index.html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要闻 > 调查研究

    岱山县劳动力供需现状及相关意见建议

    发布日期:2020-08-17 17:08 来源:岱山县人社局 访问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X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人力资源市场用人需求和求职人员数量同比收缩。上半年市场需求人数为3671个,求职人数为390人,求人倍率为9.4:1。截至7月底,全县登记失业人员1405人。

一、劳动力供需现状分析

(一)需求情况

1、从产业需求看,第二产业用工需求1060人,占需求总人数的76.53%;第三产业用工需求325人,占需求总人数的23.4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35人,占三产用工需求数的41.54%;住宿和餐饮业113人,占比34.7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57人,占比17.54%。

2、从行业需求看,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行业,其中浙石化有限公司2020年至2022年用工计划数1000人左右,约占总用工需求人数的72.2%。其次是餐饮和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汽车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等行业。

3、从职业(工种)需求看,专业技术人员缺工718人,占比51.84%;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缺工310人,占比22.38%;商业和服务人员缺工202人,占比14.5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缺工155人,占比11.19%。

4、从年龄需求看,16-2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需求230人,占比16.61%;25-34岁年龄段需求454人,占比32.78%;35-44岁年龄段需求493人,占比35.6%,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45岁以上年龄段需求208人,占比15.02%。

5、从文化程度需求看,初中及以下需求210人,占比15.16%;高中文化程度需求305人,占比22.02%;大专文化程度需求486人,占比35.09%;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需求384人,占比27.73%。随着鱼山石化项目落户,全县人力资源市场的岗位需求层次在提高。

表1:2019年和2020年劳动力需求情况对比




2019年需求人数

2020年需求人数

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需求 情况

产业

第二产业

1491

1060

-28.91

第三产业

351

325

-7.41

行业

石油化工

1200

1000

-16.67

餐饮和服务业

159

113

-28.93

批发和零售业

63

135

114.29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29

57

-55.81

汽车制造业

186

70

-62.37

水产品加工业

35

10

-71.43

职业 工种

专业技术人员

812

718

-11.58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

588

310

-47.28

商业和服务人员

251

202

-19.52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91

155

-18.85

年龄

16-24岁

261

230

-11.88

25-34岁

667

454

-31.93

35-44岁

678

493

-27.29

45岁以上

236

208

-11.86

文化

程度

初中及以下

235

210

-10.64

高中

464

305

-34.27

大专

641

486

-24.18

本科及以上

502

384

-23.51

(二)供给情况

1、从求职人员类别看,以本地户籍就业转失业人员为主,共1007人,约占求职总人数80%;新成长劳动力398人,占20%。

2、从求职人员性别结构看,女性求职人数略大于男性,其中女性788人,占比56.09%;男性617人,占比43.91%。

3、从求职人员年龄结构看,求职者以中年为主体,其中16-24岁登记失业人员13人,占比0.93%;25-34岁登记228人,占比16.23%;35-44岁登记388人,占比27.62%;45岁以上776人,占比55.23%。

4、从求职人员文化程度看,低学历求职者是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主体,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012人,占比72.03%;高中文化程度221人,占比15.73%;大专文化程度108人,占比7.69%;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64人,占比4.56%。

表2:2019年和2020年劳动力供给情况对比




2019年需求人数

2020年需求人数

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供给 情况

类别

本地户籍就业转失业

1532

1007

-34.27

新成长劳动力

222

398

79.28

性别

女性

894

788

-11.86

男性

860

617

-28.26

年龄

16-24岁

10

13

30.00

25-34岁

300

228

-24.00

35-44岁

481

388

-19.33

45岁以上

963

776

-19.42

文化

程度

初中及以下

984

1012

2.85

高中

423

221

-47.76

大专

245

108

-55.92

本科及以上

102

64

-37.25

注:新成长劳动力,指达到劳动年龄、在社会初次择业就业的劳动力,包括完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而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及完成全日制初、高中教育继续升学直至完成全日制大中专学历教育的毕业生。

(三)供求状况对比

表3:劳动力供求年龄对比

年龄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人)

需求比重(%)

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求职人数(人)

求职比重(%)

与去年同期相比求职变化(百分点)

求人倍率

与去年同期相比供求变化




16-24岁

230

16.61

2.44

13

0.93

0.36

17.69

-8.41


25-34岁

454

32.78

-3.43

228

16.23

-0.87

1.99

-0.23


35-44岁

493

35.6

-1.21

388

27.62

0.2

1.27

-0.14


45岁以上

208

15.02

2.21

776

55.23

0.33

0.27

0.02


表4:劳动力供求文化程度对比


文化程度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 (人)

需求比重(%)

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求职人数 (人)

求职比重 (%)

与去年同期相比求职变化(百分点)

求人倍率

与去年 同期相比供求变化


初中及以下

210

15.16

2.4

1012

72.03

15.93

0.21

-0.03


高中

305

22.02

-3.17

221

15.73

-8.39

1.38

0.28


大专

486

35.09

0.29

108

7.69

-6.28

4.5

1.88


本科及以上

384

27.73

0.48

64

4.56

-1.26

6

1.08


注:1、需求比重=(需求人数/合计)*100%

2、求职比重=(求职人数/合计)*100%

3、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

(四)渔民中的从业人员结构状况分析

全县渔业下海劳动力19072人,其中县外劳动力7091人,占37.18%。而80%的下海外地劳动力主要在帆张网、蟹笼作业单位上生产。

从下海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大专及以上15人,技校(高中)300人,初中16320人,小学2287人,文盲150人(外地占80%);从下海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是主体,其中20-30岁2575人,占13.5%;31-40岁3815人,占20%;41-50岁5727人,占30%;51-60岁6670人,占35%;61岁以上285人,占1.5%。

表5:下海劳动力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从业人数(人)

所占比重(%)

下海劳动力

年龄

20-30岁

2575

13.50

31-40岁

3815

20.00

41-50岁

5727

30.00

51-60岁

6670

35.00

61岁以上

285

1.50

文化程度

文盲

150

0.79

小学

2287

11.99

初中

16320

85.57

技校(高中)

300

1.57

大专及以上

15

0.08

全县海水养殖劳动力5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养殖承包场,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很难统计。

二、在实现充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持续存在。

从市场供求总体来看,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求人倍率9.4,也就是说每1个求职者有9个岗位可供选择,显然不平衡。高求人倍率下,导致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一是企业提供的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岗位质量不高,特别是对员工的薪酬福利方面达不到要求,工作环境较差,使得对这些工作条件比较注重的应届高校毕业及高学历人才缺乏求职兴趣,从而造成本地人才流失及外地人才却步;二是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改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家务农的收益与外出打工的收入差距显著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速,拉动了就业增长,使当地就业空间得到不断拓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三是岱山县地处偏远海岛,交通不便,在外知名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外来劳动力来岱就业积极性。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被上海、杭州、绍兴、宁波等发达地区城市“截流”,自发性来岱务工的外来人员廖廖无几。

(二)求职意向与岗位需求错位凸显。

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对比看,求职者高质量就业意向与企业大量基础用工需求存在错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致使求职者出现“就业难”的现象。

一方面企业用工条件要求与求职人员自身素质存在差距,也就是岗位技能需求与劳动者素质脱节。比如目前石化行业已成为全县吸纳劳动力的主体行业,但高级技工、工程师等职位长期空缺,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求职者的偏好,导致“有活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情况比较明显,比如体力工人、餐厅服务员、销售人员企业需求较大,但求职人员供给不足,求人倍率过高;而行政类、文员类岗位则由于工作环境好,工作轻松,竞争较强,求职人数大于需求总数,出现一岗争抢现象。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理念落后。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意识薄弱,缺乏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上岗的勇气和耐心,同时,“小富即安”的生活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欲望。

一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大都通过亲朋好友帮忙介绍,相当部分受观念陈旧影响,不敢也不想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双向选择,使他们无法较全面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和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丧失了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二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相当部分还过上了小康甚至富裕生活,部分富裕劳动力因而产生安图享乐的思想,缺少生存压力,不愿工作吃苦,特别是渔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赋闲在家,无就业愿望人员较多,认为丈夫出海所得已够家庭开支。

三、下一步工作对策

接下来,我局将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采取硬核措施推进就业,着力提升就业质量。

(一)清底数,明情况。一是深化三服务活动,强化用工调研,不定期深入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用工紧缺状况,研究应对措施,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二是实施企业用工监测,多途径、多方位、多角度开展用工监测和调查,对失业风险较大的重点行业、企业利用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各种形式,开展针对性用工情况调查,准确掌握企业岗位缺工情况,统计分析和科学评估影响范围和程度,为进一步采取预防和调控失业的政策措施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开展人力资源情况调查,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全面掌握各社区(村)失业人员、无就业愿望人员等基本情况,分类建立服务台帐,实施个性化就业帮扶,提高本地人在企业就业比例。

(二)搭平台,优服务。一是搭建招聘就业平台,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精心组织举办县内浙石化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活动,根据企业服务诉求,适时组织企业赴省外开展各类招聘活动,精准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供需洽谈平台。二是深化劳务协作平台,面向省外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不断拓展劳务协作区域,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打造“接力式”用工服务,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引进更多劳动力,争取年内新建立省外劳务协作基地10家以上。三是建立人力资源交流信息网络平台,借助人力资源机构,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推进“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积极依托群岛新区公共招聘网、岱山人社订阅号、社区网格平台等载体,即时向社会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建立企业单位用工登记数据库、求职人员登记职介数据库,即时进行市场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分析。

(三)引人才,保发展。一是动态跟踪人才需求,紧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中长期规划,发挥人才市场管理中心作用,主动对接市场主体,建立常态化调研跟踪机制,定期更新企业人才需求库和人才数据库,提高引进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利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依据报名人员的所学专业、目前就业行业等信息进行分类汇总,通过短信方式推送岱山县的发展前景、重点企业等相关信息,靶向引导专业人才来岱就业。二是创新业态提升服务能级,加快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完善全县人力资源市场,建立起开放、规范、贯通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完善网上求职、招聘、咨询等新业务,促进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网络传媒型转变。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各类平台宣传相关政策精神,编制各类宣传册、宣传品进基层进企业,营造引才留才优质环境。三是营造人才发展优质环境,落实“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实施人才“暖心工程”,充分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优势,联合县人才办在创业培育、生活服务等方面牵线搭桥,做好政策引导、人才落户、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才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优越感和亲和力。

(四)重培育,促帮扶。一是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推进“岱山工匠”培育行动计划,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充分利用企业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上岗培训、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各类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推进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打通企业两类人才职业发展壁垒。二是提升现有的职业培训机构办学层次和水平,提高培训的质量。以岱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充分发挥各定点培训机构的师资、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经验。围绕绿色石化、船舶与海洋工程、临港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加大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继续发挥岱山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加强校企对话,深化校企合作,持续开展“订单式培训”,推进“跨区域劳务合作办班”。三是推广特色培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各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全县产业技术工人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开发打造“项目制”品牌培训,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临港制造、绿色石化、数字经济、船舶修造、海洋旅游等特色产业开展集中办班培训。注重就业创业能力培训,重点实施大学生“两个一”(即一次职业技能培训、一次创业培训)能力培训。精准实施重点群体培训,开展单项就业实用技能培训。

(五)转观念,助就业。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运用电视、网络、发放宣传单、设置宣传栏等各种手段,开展就创业政策宣传活动,让富余劳动力更多地了解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提高他们享受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观念教育,会同县妇联、县团委等部门,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举办富余劳动力择业观念教育讲座,帮助他们树立敢于就业勇于创业的意识。三是树立就创典型,评选一批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典型,以他们的成功经验引导、教育、激励富余劳动力去就业创业,重点解决“不敢走出去、不想走出去、不会走出去”的难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 资讯要闻 > 调查研究

岱山县劳动力供需现状及相关意见建议

发布日期:2020-08-17 17:08:42 来源:岱山县人社局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人力资源市场用人需求和求职人员数量同比收缩。上半年市场需求人数为3671个,求职人数为390人,求人倍率为9.4:1。截至7月底,全县登记失业人员1405人。

一、劳动力供需现状分析

(一)需求情况

1、从产业需求看,第二产业用工需求1060人,占需求总人数的76.53%;第三产业用工需求325人,占需求总人数的23.4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35人,占三产用工需求数的41.54%;住宿和餐饮业113人,占比34.7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57人,占比17.54%。

2、从行业需求看,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行业,其中浙石化有限公司2020年至2022年用工计划数1000人左右,约占总用工需求人数的72.2%。其次是餐饮和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汽车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等行业。

3、从职业(工种)需求看,专业技术人员缺工718人,占比51.84%;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缺工310人,占比22.38%;商业和服务人员缺工202人,占比14.5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缺工155人,占比11.19%。

4、从年龄需求看,16-2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需求230人,占比16.61%;25-34岁年龄段需求454人,占比32.78%;35-44岁年龄段需求493人,占比35.6%,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45岁以上年龄段需求208人,占比15.02%。

5、从文化程度需求看,初中及以下需求210人,占比15.16%;高中文化程度需求305人,占比22.02%;大专文化程度需求486人,占比35.09%;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需求384人,占比27.73%。随着鱼山石化项目落户,全县人力资源市场的岗位需求层次在提高。

表1:2019年和2020年劳动力需求情况对比




2019年需求人数

2020年需求人数

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需求 情况

产业

第二产业

1491

1060

-28.91

第三产业

351

325

-7.41

行业

石油化工

1200

1000

-16.67

餐饮和服务业

159

113

-28.93

批发和零售业

63

135

114.29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29

57

-55.81

汽车制造业

186

70

-62.37

水产品加工业

35

10

-71.43

职业 工种

专业技术人员

812

718

-11.58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

588

310

-47.28

商业和服务人员

251

202

-19.52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91

155

-18.85

年龄

16-24岁

261

230

-11.88

25-34岁

667

454

-31.93

35-44岁

678

493

-27.29

45岁以上

236

208

-11.86

文化

程度

初中及以下

235

210

-10.64

高中

464

305

-34.27

大专

641

486

-24.18

本科及以上

502

384

-23.51

(二)供给情况

1、从求职人员类别看,以本地户籍就业转失业人员为主,共1007人,约占求职总人数80%;新成长劳动力398人,占20%。

2、从求职人员性别结构看,女性求职人数略大于男性,其中女性788人,占比56.09%;男性617人,占比43.91%。

3、从求职人员年龄结构看,求职者以中年为主体,其中16-24岁登记失业人员13人,占比0.93%;25-34岁登记228人,占比16.23%;35-44岁登记388人,占比27.62%;45岁以上776人,占比55.23%。

4、从求职人员文化程度看,低学历求职者是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主体,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012人,占比72.03%;高中文化程度221人,占比15.73%;大专文化程度108人,占比7.69%;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64人,占比4.56%。

表2:2019年和2020年劳动力供给情况对比




2019年需求人数

2020年需求人数

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供给 情况

类别

本地户籍就业转失业

1532

1007

-34.27

新成长劳动力

222

398

79.28

性别

女性

894

788

-11.86

男性

860

617

-28.26

年龄

16-24岁

10

13

30.00

25-34岁

300

228

-24.00

35-44岁

481

388

-19.33

45岁以上

963

776

-19.42

文化

程度

初中及以下

984

1012

2.85

高中

423

221

-47.76

大专

245

108

-55.92

本科及以上

102

64

-37.25

注:新成长劳动力,指达到劳动年龄、在社会初次择业就业的劳动力,包括完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而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及完成全日制初、高中教育继续升学直至完成全日制大中专学历教育的毕业生。

(三)供求状况对比

表3:劳动力供求年龄对比

年龄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人)

需求比重(%)

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求职人数(人)

求职比重(%)

与去年同期相比求职变化(百分点)

求人倍率

与去年同期相比供求变化




16-24岁

230

16.61

2.44

13

0.93

0.36

17.69

-8.41


25-34岁

454

32.78

-3.43

228

16.23

-0.87

1.99

-0.23


35-44岁

493

35.6

-1.21

388

27.62

0.2

1.27

-0.14


45岁以上

208

15.02

2.21

776

55.23

0.33

0.27

0.02


表4:劳动力供求文化程度对比


文化程度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 (人)

需求比重(%)

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求职人数 (人)

求职比重 (%)

与去年同期相比求职变化(百分点)

求人倍率

与去年 同期相比供求变化


初中及以下

210

15.16

2.4

1012

72.03

15.93

0.21

-0.03


高中

305

22.02

-3.17

221

15.73

-8.39

1.38

0.28


大专

486

35.09

0.29

108

7.69

-6.28

4.5

1.88


本科及以上

384

27.73

0.48

64

4.56

-1.26

6

1.08


注:1、需求比重=(需求人数/合计)*100%

2、求职比重=(求职人数/合计)*100%

3、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

(四)渔民中的从业人员结构状况分析

全县渔业下海劳动力19072人,其中县外劳动力7091人,占37.18%。而80%的下海外地劳动力主要在帆张网、蟹笼作业单位上生产。

从下海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大专及以上15人,技校(高中)300人,初中16320人,小学2287人,文盲150人(外地占80%);从下海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是主体,其中20-30岁2575人,占13.5%;31-40岁3815人,占20%;41-50岁5727人,占30%;51-60岁6670人,占35%;61岁以上285人,占1.5%。

表5:下海劳动力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从业人数(人)

所占比重(%)

下海劳动力

年龄

20-30岁

2575

13.50

31-40岁

3815

20.00

41-50岁

5727

30.00

51-60岁

6670

35.00

61岁以上

285

1.50

文化程度

文盲

150

0.79

小学

2287

11.99

初中

16320

85.57

技校(高中)

300

1.57

大专及以上

15

0.08

全县海水养殖劳动力5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养殖承包场,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很难统计。

二、在实现充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持续存在。

从市场供求总体来看,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求人倍率9.4,也就是说每1个求职者有9个岗位可供选择,显然不平衡。高求人倍率下,导致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一是企业提供的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岗位质量不高,特别是对员工的薪酬福利方面达不到要求,工作环境较差,使得对这些工作条件比较注重的应届高校毕业及高学历人才缺乏求职兴趣,从而造成本地人才流失及外地人才却步;二是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改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家务农的收益与外出打工的收入差距显著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速,拉动了就业增长,使当地就业空间得到不断拓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三是岱山县地处偏远海岛,交通不便,在外知名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外来劳动力来岱就业积极性。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被上海、杭州、绍兴、宁波等发达地区城市“截流”,自发性来岱务工的外来人员廖廖无几。

(二)求职意向与岗位需求错位凸显。

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对比看,求职者高质量就业意向与企业大量基础用工需求存在错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致使求职者出现“就业难”的现象。

一方面企业用工条件要求与求职人员自身素质存在差距,也就是岗位技能需求与劳动者素质脱节。比如目前石化行业已成为全县吸纳劳动力的主体行业,但高级技工、工程师等职位长期空缺,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求职者的偏好,导致“有活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情况比较明显,比如体力工人、餐厅服务员、销售人员企业需求较大,但求职人员供给不足,求人倍率过高;而行政类、文员类岗位则由于工作环境好,工作轻松,竞争较强,求职人数大于需求总数,出现一岗争抢现象。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理念落后。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意识薄弱,缺乏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上岗的勇气和耐心,同时,“小富即安”的生活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欲望。

一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大都通过亲朋好友帮忙介绍,相当部分受观念陈旧影响,不敢也不想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双向选择,使他们无法较全面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和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丧失了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二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相当部分还过上了小康甚至富裕生活,部分富裕劳动力因而产生安图享乐的思想,缺少生存压力,不愿工作吃苦,特别是渔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赋闲在家,无就业愿望人员较多,认为丈夫出海所得已够家庭开支。

三、下一步工作对策

接下来,我局将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采取硬核措施推进就业,着力提升就业质量。

(一)清底数,明情况。一是深化三服务活动,强化用工调研,不定期深入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用工紧缺状况,研究应对措施,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二是实施企业用工监测,多途径、多方位、多角度开展用工监测和调查,对失业风险较大的重点行业、企业利用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各种形式,开展针对性用工情况调查,准确掌握企业岗位缺工情况,统计分析和科学评估影响范围和程度,为进一步采取预防和调控失业的政策措施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开展人力资源情况调查,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全面掌握各社区(村)失业人员、无就业愿望人员等基本情况,分类建立服务台帐,实施个性化就业帮扶,提高本地人在企业就业比例。

(二)搭平台,优服务。一是搭建招聘就业平台,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精心组织举办县内浙石化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活动,根据企业服务诉求,适时组织企业赴省外开展各类招聘活动,精准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供需洽谈平台。二是深化劳务协作平台,面向省外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不断拓展劳务协作区域,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打造“接力式”用工服务,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引进更多劳动力,争取年内新建立省外劳务协作基地10家以上。三是建立人力资源交流信息网络平台,借助人力资源机构,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推进“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积极依托群岛新区公共招聘网、岱山人社订阅号、社区网格平台等载体,即时向社会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建立企业单位用工登记数据库、求职人员登记职介数据库,即时进行市场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分析。

(三)引人才,保发展。一是动态跟踪人才需求,紧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中长期规划,发挥人才市场管理中心作用,主动对接市场主体,建立常态化调研跟踪机制,定期更新企业人才需求库和人才数据库,提高引进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利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依据报名人员的所学专业、目前就业行业等信息进行分类汇总,通过短信方式推送岱山县的发展前景、重点企业等相关信息,靶向引导专业人才来岱就业。二是创新业态提升服务能级,加快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完善全县人力资源市场,建立起开放、规范、贯通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完善网上求职、招聘、咨询等新业务,促进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网络传媒型转变。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各类平台宣传相关政策精神,编制各类宣传册、宣传品进基层进企业,营造引才留才优质环境。三是营造人才发展优质环境,落实“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实施人才“暖心工程”,充分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优势,联合县人才办在创业培育、生活服务等方面牵线搭桥,做好政策引导、人才落户、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才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优越感和亲和力。

(四)重培育,促帮扶。一是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推进“岱山工匠”培育行动计划,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充分利用企业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上岗培训、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各类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推进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打通企业两类人才职业发展壁垒。二是提升现有的职业培训机构办学层次和水平,提高培训的质量。以岱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充分发挥各定点培训机构的师资、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经验。围绕绿色石化、船舶与海洋工程、临港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加大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继续发挥岱山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加强校企对话,深化校企合作,持续开展“订单式培训”,推进“跨区域劳务合作办班”。三是推广特色培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各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全县产业技术工人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开发打造“项目制”品牌培训,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临港制造、绿色石化、数字经济、船舶修造、海洋旅游等特色产业开展集中办班培训。注重就业创业能力培训,重点实施大学生“两个一”(即一次职业技能培训、一次创业培训)能力培训。精准实施重点群体培训,开展单项就业实用技能培训。

(五)转观念,助就业。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运用电视、网络、发放宣传单、设置宣传栏等各种手段,开展就创业政策宣传活动,让富余劳动力更多地了解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提高他们享受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观念教育,会同县妇联、县团委等部门,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举办富余劳动力择业观念教育讲座,帮助他们树立敢于就业勇于创业的意识。三是树立就创典型,评选一批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典型,以他们的成功经验引导、教育、激励富余劳动力去就业创业,重点解决“不敢走出去、不想走出去、不会走出去”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