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国家安定的保障,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深化社会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多年来的改革发展,我市构建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机构改革后,涉及社保部门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基本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其中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关系尤为密切。根据国家人社部关于“全民参保计划”的具体要求,我市进一步加快精准扩面进程,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参保,实现应保尽保。本文将以嵊泗县菜园镇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居民参保的主要因素,结合嵊泗实际,提出完善政策等激励举措,为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提供建议。
一、基本现状
今年以来,我市打响了基本养老保险全民参保扩面攻坚战役,全面深化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工作,依托全民参保登记系统,全面排摸掌握未参保人员基础信息,重点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人员等群体参保,引导未参保人员、断保人员按规定参保和续保。截至目前,全市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4.57%,其中嵊泗县参保率为94.81%,力争在年底前达到98%。全民参保登记数据显示,嵊泗县菜园镇居民未参保人员共4026人,通过数据排摸,对随军家属、出国人员等人群进行排除,菜园镇实际未参保人员为3734人。
二、因素分析
针对菜园镇未参保的3734人,抽取其中的427人作为未参保样本进行走访调查,累计发放问卷427份,回收问卷427份,其中有效问卷344份,问卷有效率为81%。通过问卷调查、资料分析、访谈问询等方法获取数据和信息,分析菜园镇居民的参保意愿,从居民自身和政策内容等方面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参保因素。
(一)年龄影响居民参保。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年龄越大,参保积极性越高。调查的344人中,77人“非常担心”养老问题,全部选择“愿意参保”,且包括所有抽样数据中50周岁以上的57人、40-49周岁的20人; 223人“比较担心”养老问题,68%的人选择“愿意参保”,其中 40-49周岁100人; 44人“完全不担心”养老问题,11%的人选择“愿意参保”。
![]() |
未参保人员年龄分析图显示,中老年人比青年人参保意愿更强烈,居民年龄越大,越担忧个人养老问题。大多数居民认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45岁到60岁年龄”应该参加的保险制度,许多青年人不会选择“年轻”时候参保。
(二)受教育程度影响居民参保。调查发现,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保积极性越低。样本中,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等专科、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人员共计45人,占比13%;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人员共计295人,占比86%;文化程度为“其他”人员共4人,占比1%。选择“愿意参保”的人员中,小学学历84人、初中学历129人、高中学历21人,大学本科、中等专科、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其他学历样本人员都选择了“不愿意参保”。
![]() |
问卷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调查对象,其职业和经济状况都不是太差,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也比较了解,经过理性思考,认为参加该险种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养老水平。
(三)政策知晓程度影响居民参保。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愿意参保”的被调查者中,对政策知晓情况“非常清楚”的人员占63%,“不怎么了解”的人员占37%,“没听说过”的人员为0。“不愿意参保”的被调查者中,对政策“非常清楚”的人员仅占3.7%,“不怎么了解”的人员占93%,“没听说过”的人员占3%。
表2.3 参保意愿与对政策的知晓度统计表
对政策的知晓度 | 愿意参保的人 | 不愿意参保的人 | ||
人数(人) | 占总人数百分比 | 人数(人) | 占总人数百分比 | |
非常清楚 | 147 | 63% | 4 | 3.7% |
不怎么了解 | 87 | 37% | 103 | 93% |
没听说过 | 0 | 0 | 3 | 3% |
问卷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对政策知晓度越高,参保积极性越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作为一项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完全不存在“投资风险”,参保人不会遇到任何情况下的资金“亏损”。作为理性经济人,对政策了解程度越高,选择参保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四)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居民参保。调查问卷对344名被调查者“靠什么养老”的统计发现,226人选择了“儿女的赡养费+自己的积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5人选择了“自己的积蓄+土地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23人选择了“儿女的赡养费+征地、户改等其他养老保险金”,8人选择了“商业保险金”,75人选择了“儿女的赡养费+自己的积蓄+土地收入”,7人选择了“自己的积蓄”。综合统计,共有231位农村居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作为养老方式之一。
![]() |
问卷结果表明,养老方式选择性越多的调查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越低。目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还不够高,不足以支撑解决养老问题,大多数城乡居民愿意参保更多的是考虑增加一份“保险”,并非以此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加快法律层面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内的每一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单独立法,做到有法可依。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优化制度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高收入者增设高档次缴费标准,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其它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差距,不断增强其对高收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同时,结合嵊泗渔业县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渔民养老保障工作,提高保障水平,鼓励更多渔民加入参保行列。
(二)加大个人参保缴费补贴力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基本保障,政府需要承担兜底保障责任,增加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激励,充分考虑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探索困难群体参保政府代缴机制,加大对低收入农村居民的缴费补贴力度,增强参保意愿,让农村居民享受更高的养老待遇。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个人参保缴费给予补助,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参保覆盖面。
(三)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以通俗易懂漫画等形式宣传参保缴费、多缴多得等政策内容,鼓励中年农村居民积极参保,增强青年农村居民的养老意识,让更多的青年农村居民、知识青年了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主动宣传并积极参保。同时,拓宽宣传渠道,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方式,依靠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载体进行政策宣传,增进农村居民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认同感,增强参保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关注农村居民养老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及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空巢老人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性,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农村居民,尤其是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积极宣传引导,提高养老意识,帮助解决养老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孝道”,营造“和谐、责任、互助、尊老、爱老、养老”的家庭氛围,建立起以社会保险、家庭养老、个人养老保障模式共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动员子女为老人参保养老“买单”,这对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